进入白露节气后,表示仲秋时节即将开始。古人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,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,这三个月分别可以用“孟、仲、季”来表示。所以秋天还可细分为孟秋、仲秋、季秋三个阶段。农历七月为孟秋,八月为仲秋,九月是季秋。
白露之后,日夜温差加大,中医主张“白露勿露身”,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加减衣物。
除了早晚添加衣物,睡觉时也不可贪凉。这个时节可以撤掉夏季用的凉席,关上空调,将薄棉被备在床头,随时取用。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、老慢支患者和关节病患者来说,这点显得尤为重要。
多泡脚
白露过后,应注意脚部保暖,建议大家常泡脚。每次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,时间约在15-30分钟,有助于补养肾气。水最好没过脚踝,水温以40摄氏度为宜,泡到身体微微出汗最好。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温度,泡脚时间不宜过长,一般每次不超过20分钟。
泡完脚后,坐到床上,将两脚心相对,同时按摩小腿肌肉,直到局部肌肉发热。泡脚后脚心相对,能连通肾经,促进全身气血的运行。
如何揉耳养生?有以下几种简易的按摩方法。
1. 提拉耳尖:用两手食指和拇指,夹捏住耳廓尖端,向上提拉,可做15~20次。
2. 捏搓耳轮:食指贴耳廓内层,用食指和大拇指自上而下捏搓耳轮,至耳部感到微微发热为佳。
3. 捏揉耳垂:拇指放在耳垂后面,食指放在耳垂前面,捏住耳垂揉动,可捏揉50次,再把耳垂向下拉一拉。
4. 推擦耳后:用两手中指指面,分别置于两耳后,沿翳风穴、瘈脉穴、颅息穴上下来回各推擦20~30次,直至局部皮肤发热。
5. 鸣天鼓:两手掌摩擦生热,随即将两掌紧按于两侧耳廓,使两耳听不到外界声音,同时手指并拢贴于头顶或枕部,食指叠在中指上,然后食指着力从中指上滑落,点弹枕部或头顶部,以听到鼓鸣音为好。先左手弹24下,再右手弹24下,最后双耳弹48下。
人们感到压力或者处于焦虑状态时,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就会更加活跃,此时,捏一捏耳朵上的穴位,能促进帮助人们放松交感神经的运作,取得交感神经的平衡,相当于中医说的“调和阴阳”,一旦阴阳平衡,就会觉得整个人变得放松很多。
推擦鼻梁有助于扩展鼻腔,通畅呼吸道,对呼吸系统健康有益。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热后,分别沿鼻梁、鼻翼两侧上下搓摩30次,然后用两手食指按揉两侧迎香穴30次。此法可养肺健体,增强机体免疫力。
少吃凉
由于天气由热转凉,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,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,对生冷食物的消化能力会下降。所以饮食上要尽量避免生冷,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。
秋季进补首推汤粥,如贝母梨汤、百合粥、冰糖银耳汤等,不但易消化吸收,还能养阴润燥。若口燥咽干、干咳痰少,可用麦冬、菊花、沙参泡茶喝。
“荷莲一身宝,秋藕最补人”。莲藕可养阴清热、润燥止渴,同时有收缩血管的功能,多吃可以补肺养血。吃莲藕时,搭配白木耳可以滋补肺阴,搭配黑木耳滋补肾阴。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孟诜所撰《食疗本草》中提及:“产后忌食生冷物,惟藕不同生冷,为能破血故也。”
这个时节早晚温差大,对于有心脑血管不适的人来说,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。因此,在季节更替之时,有心脑血管健康隐患的人群更要特别注意。
1、适其寒温
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,白天秋高气爽,要注意防晒,外出宜佩戴帽子,戴墨镜保护眼睛;夜间注意保暖,可盖“空调被”或蚕丝薄被;外出旅游须备长袖衬衣或风衣。
4、调养脾胃
“四季脾旺不受邪”,秋季必须调养脾胃,尤其要顾护胃阴、脾胃之气,以调节脾胃运化功能。调理脾胃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,抵御各种病毒、细菌感染,包括感冒、流感、新冠病毒感染及各种呼吸、消化系统感染,此乃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