绍兴依家文旅科普丨南北交融,绚烂火花——绍兴菜
发布日期:2023-09-12 17:33:39
来源
: 绍兴依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
作者
:绍兴依家颐养院
浏览量
:324
绍兴依家颐养院
绍兴依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
发布日期:2023-09-12 17:33:39
324
位于钱塘江南岸的绍兴,倚山面海、河网纵横、丘陵起伏、物产丰饶。在2500多年的建城史中,不但有魏晋风度、唐诗之路和南宋风雅,更孕育出风味独特的绍兴菜,传至后世,成为中国八大莱系之一浙菜的摇篮和发祥地。宋室南渡后,随着南北大交融,北人南迁,四方云集,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北方的烹饪食材和丰富的烹饪技艺,南北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,催生了新的饮食文化特色,至此“饮食混淆,无南北之分矣”。
而在绍兴这片富饶的稽山鉴水之地,绍兴菜以京畿为范,挟越酒、越酱、山珍、河鲜等本地名物特产丰盛的优势,引入中原烹饪技艺的精华,迸发出“南料北烹”、“南料北味”的绚烂火花,是绍菜发展史上一次与北方菜系的重大交流与融合,奠定了绍兴菜的基础风味。至此,绍兴莱进入成熟阶段。
当时,绍兴咸酸桥一带开设有“官酱园”,专制酱油、酱制食品、米醋等,在酱园里放置了数量众多的陶质酱缸并兼作晒场。酱园作坊中,发酵的面酱、酱油、米醋时不时会散发出阵阵咸酸味,故人们便将此处的桥、河、路皆以“咸酸”名之,就有了“咸酸桥” “咸酸河” “咸酸河沿”之名称。
宋代以前,绍兴餐饮的主要特色被总结为:稻饭鱼羹,主食主要是稻米。而在宋代,面食的种类和比重逐步增加,饼和肉馒头,都是这一时期进入我们的生活的。绍兴著名诗人陆游记录,南宋朝廷于集英殿设宴款待金国使者,其中有白肉胡饼、膸饼、白胡饼之类。白胡饼,大概是纯面制成的无油胡饼。初到绍兴的人,往往会对绍兴馒头有所疑惑;和全国很多地方不同,绍兴的馒头里有馅料,而这恰恰是宋代遗留下来的传统称谓。
宋室南迁过程中,绍兴菜引入中原烹饪技艺的精华,形成“南料北烹”、“南料北味”的特色。
比如,炒菜以滑炒为多,力求快速烹制;炸菜外松里嫩,恰到好处;烩菜滑嫩醇鲜,羹汤风味独特:熘菜脆嫩滋润,卤汁馨香;蒸菜讲究火候,注重配料,主料多,需鲜嫩腴美,烧菜柔软入味,浓香适口。
这些烹调方法大都保持主料的本色与真味,适合绍兴人喜欢清淡鲜嫩的饮食习惯,在某些技法和配料方面也颇受北方菜系的影响,尤其是鲁菜和豫菜。
南宋以后,绍兴菜在选料上日益追求“细、特、鲜、嫩”。其一,选料精细,取用物料之精华,达高雅上乘之境;其二,菜品皆具地方特色;三讲鲜活,保持菜肴味之纯真;四求柔嫩,使菜品食之爽脆。凡海味河鲜,则须鲜活腴美。
又称作梅干菜、霉干菜、乌干菜,一款地道的越地特色菜,当年是绍兴“八大贡品”之一。
民国年间的《越中便览》记述:"干菜有芥菜干、油菜干、白菜干之别。芥菜味鲜,油菜性平,白菜质嫩,用以烹鸭、烧肉别有风味,慈溪人、绍兴居民十九自制。经过多道工序,制成的干菜,油光黄黑,香味扑鼻,可解暑热、洁脏腑、消积食、治咳嗽,生津开胃;而"干菜烧肉"更是绍兴特色菜肴,已入《中国菜谱》。鲁迅先生对家乡的干菜也是情有独钟,1935年,在给他母亲的信中说:“其中的干菜,非常好吃,孩子们都很爱吃,因为他们是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干菜的。”
绍兴越鸡是浙江绍兴的特产,绍兴越鸡特征:个体肥大,肉质细嫩,鸡骨松脆,含脂肪量少。
宋以前,越鸡以蛋用见诸史册。宋以后,则以肉用鸡闻名。先贤陆游留有“丰年留客足鸡豚”等诗句,记载了农户饲养越鸡的史实。明、清时,越鸡成为朝廷贡品。为此,官府还设置了专司其职的官吏,称为“鸡人”。清汤越鸡、糟鸡、八珍越鸡、白鲞扣鸡、虾油鸡、白斩鸡、腊鸡、酱鸡、花椒鸡等都是越鸡中的家常品名。
南朝宋时,会稽太守孔灵符留下了当时山会平原农民渔鸭为业、专业养鸭的记载。
南宋时,绍兴已采用“火焙”这种人工孵化鸭蛋的技术。此法后来称为“缸孵法”,至今尚存。孵化技术的突破,促进了饲养规模的扩大大诗人陆游曾用“陵放万头鸭”“群鸭暮归家’这样的诗句,记录家乡养鸭的盛况。
-END-